农民在农田焚烧秸秆残茬。 视觉中国 资料图益阳市桃江县人民政府《关于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区域和时段划定的通告》蓝色区域为禁烧区
不过,限烧区出现下列情形时段,则列入禁烧时段。包括:风速小、静稳、逆温等不利于大气污染扩散的天气;下雨天或者秸秆潮湿不能充分燃烧的天气;当日19:00至次日7:00的夜间时段;当地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将出现以细颗粒物(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轻度及以上污染天;当日出现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中度及以上污染连续达三小时等。
禁还是限?各省态度不一
公开报道显示,面对秸秆焚烧“禁”与“限”问题,各省份出于地方实际,做法不一。
今年8月14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就在答复省政协委员《关于将秸秆禁烧调整为有序焚烧的建议》时透露,2023年5月,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成立工作组,赴山东、四川、广西、湖北、安徽、浙江、河北、湖南等8省调研,其中,在山东省东营、滨州市调研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情况。
调研组提出:通过历年秸秆禁烧工作推进,大部分农户已经有了不再焚烧秸秆的意识,建议坚持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同时建议调整工作思路,更加注重秸秆综合利用,从技术上提升秸秆经济价值,真正将秸秆由“废”变“宝”,由“不敢烧”“不能烧”转换为“不想烧”“舍不得烧”。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答复还透露,该厅与浙江、广西及湖南省生态环境厅联系,详细了解秸秆禁烧政策及经验做法。近年来,浙江省持续加大力度抓禁烧;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划定禁烧区、限烧区,14个设区市已全部划定禁烧区,限烧区每年组织有序焚烧;湖南省生态环境、农业农村部门配合协作,全力落实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澎湃新闻查询时注意到,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2022年6月提供的数据:全区14个设区市已完成禁烧区划定和调整工作,划定禁烧区面积合计5.3万平方公里,约占总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的22%。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称,针对秸秆综合利用难以全域有效覆盖和农民耕作习惯难以短期彻底改变的基层实际,对限烧区域内确实无法有效开展综合利用的秸秆,在不影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前提下,探索开展有计划、有限度地管理式有序焚烧。创新提出“秸秆焚烧预报指数”,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模型,结合GIS基础数据,确定烧除时间、烧除区域和烧除量,可提前5天预报秸秆焚烧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按照定乡镇、定规模、定时段、定责任人等“四定”要求,组织各地分区、分时段有序开展秸秆焚烧。2022年3月初,各地利用大气扩散有利条件,开展了两轮秸秆有序焚烧,未出现中度以上污染天气,有效缓解了禁烧与焚烧的矛盾。
首府南宁的做法是——自2019年起将市辖区划分为秸秆禁烧区和限烧区,其中限烧区仅在特殊时段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其余时段不禁止。
据南宁市生态环境局今年6月公开说明,在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够高的情况下,为解决秸秆堆放田间地头影响耕种的问题,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于2020年3月出台了《南宁市组织有序焚烧农作物秸秆工作方案》,允许在不影响环境空气质量和生产生活的前提下,对无法利用的秸秆,有组织、有计划、有限度地限时、限地块、限规模焚烧,变被动“救火”为主动合理焚烧处理。该政策实施以来,该局组织全市开展了300多次有序焚烧,解决了部分秸秆滞留农田影响耕种的问题,也减少大气扩散条件不利时无序焚烧带来的污染风险隐患。
需要指出的是,据湖南方面最新消息,该省拟从省级层面提出因地制宜实施秸秆禁烧管理,包括划出秸秆限时禁烧区。
就在10月12日,湖南省司法厅公布了《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管理若干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第八条规定,坚持以禁止露天焚烧为原则,以焚烧为例外,因地制宜实施秸秆禁烧管理。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划定本行政区域的秸秆全时禁烧区,并向社会公布。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可以对划定的秸秆全时禁烧区进行动态调整。秸秆全时禁烧区以外的农作物生产区域划为秸秆限时禁烧区。
第九条规定,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秸秆限时禁烧区秸秆产生量、综合利用量、剩余量进行调查统计,编制秸秆露天焚烧计划,确定焚烧的区域、时段和责任人等,实行动态错峰焚烧。根据空气质量指数、天气和重要农时季节等因素,确定秸秆限时禁烧区的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时段,并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