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我国进口水果市场稳步向好。如今的进口水果越来越丰富,给人们带来独特口感和体验的同时,它还可以作为礼尚往来的馈赠佳品。但是,当您品尝那些宣称来自异国他乡的水果时,是否意识到,买来的可能是假的进口水果呢?近日,记者走访部分水果市场,揭开了假冒进口水果的真相。
网上店铺公开出售“进口水果标签”
记者在电商平台调查中发现,一些水果不干胶标签贴店铺在公开售卖进口水果标签,这些标签五花八门,有些标签有明显的注册商标标识,但仍然可以下单。有的店铺为了规避风险,一些标识被更改了部分形似的字母,还有一些则干脆给注册商标进行了模糊处理。
记者联系上了一家模糊处理商品图标的商家,并提出需要定制这个带有模糊处理的商标标识。商家立刻将清晰版的图片发了过来。定制过程中,除了沟通尺寸,材料、价格以及数量,商家并没有向记者索要任何品牌委托授权的手续。
假冒商标标签的做法并不罕见,不久前,上海警方就破获了一起这样的案件。警方调查发现郑州的海某和常某夫妇的网店在大量销售进口水果标签。
犯罪嫌疑人 海某:因为这个设计是贴在猕猴桃上,是很多找我们买东西的这些人,他们会告诉我们,我们要做一个水果的礼盒礼箱,然后我们要把这个标签贴上去,看看你们可以不可以提供,然后我们就开始慢慢给他们做这种标签往上贴的、礼盒的。
记者了解到,海某与常某夫妇实际控制和经营着不同电商平台的十家网店。据他们交代,自2022年以来,夫妇俩在没有取得品牌授权的情况下,私自委托印制厂印刷假冒品牌的水果商标,并通过电商平台对外大肆销售。
犯罪嫌疑人 海某:别人有卖我们就模仿一下,可能我们卖货的这些东西可能就会多一点,可能能卖出去的量也大一点。
夫妻网店销售假冒进口水果标签近500万枚
因为能主动为客户提供商标的设计图案,并且直接下单打印,海某的网店订单量越来越大,根据警方查证,海某和常某通过网店已经售卖的假冒水果不干胶贴,总量近500万枚。
在海某的网店里,这些每1000贴成本10块钱左右的水果标签,被以每贴2分到3分钱的价格出售。
记者了解到,按照我国《印刷业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印刷企业接受委托印刷注册商标标识的,应当验证商标注册人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签章的《商标注册证》复印件,并核查委托人提供的注册商标图样;接受注册商标被许可使用人委托,印刷注册商标标识的,印刷企业还应当验证注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
接到海某夫妇订单的印刷厂,到底有没有按照法律核验相关的授权委托手续呢?警方顺着线索找到了接收海某网店订单的印刷公司实际控制人。在河南郑州的一个仓库里,警方发现了总量超过500万枚的各种进口水果标签。
这些水果标签上的名字,都是国外著名水果品牌,经销奇异果、菠萝、苹果、香蕉等多个品类。
印刷厂的负责人母某对明显没有授权的注册商标印刷订单采取了放任的态度,来者不拒。有市场需求,有制假渠道,于是假进口水果标签就这样悄悄来到了市场里。
办案人员告诉记者,上海宝山区的一家水果店,就是通过常某和海某经营的电商平台购买了大量假冒的品牌的标贴,粘贴在了普通的香蕉上,冒充品牌水果,由此溢价50%至300%对外销售。
上海市公安局宝山分局经侦支队食药环侦大队教导员 季敏:没有标签的普通香蕉,一般卖两到三元一斤,但是贴上这个标签以后,价格就可以涨到四到五元了。他一共用了两万五千张左右的标签。一般说一串香蕉贴三张的话,他已经卖了八千余串香蕉了。
不仅自己零售,这家水果店还做起了批发商,有些街边水果摊知道这里有卖假冒品牌的香蕉,也从他这里进货。当经销店负责人被警方查获时,他的销售金额已有十多万元。
贴仿冒标签 国产水果“论斤卖”变“论个卖”
电商平台里轻易买来的标签,自己往普通水果上一贴,摇身一变,论斤称卖的变成了论个卖的,最终都变成了所谓的进口水果。目前,海某、常某、母某等11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记者了解到,调查中发现的制售仿冒的外国知名水果标签行为,已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最高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对于市场一些假冒进口水果的销售行为,相关法律专家认为已涉嫌欺诈,除按规定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处罚之外,消费者可以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举报或投诉,按照规定,可以进行退一赔三的索赔,维护自身权益。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 陈音江:商家明明知道这个水果不是进口的,就是要故意欺骗消费者,或者是误导消费者,但这种行为明显是会涉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这种行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可能会构成欺诈。
专家表示,其实普通消费者对进口水果很难去辨别,即使怀疑,也很难举证。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 陈音江:监管部门也要对这种水果市场加大日常监督管理力度,比如这里宣传的是进口的水果,就要求提供进口的材料,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促进水果市场诚信自律,消费者权益才能得到更好保障。
假冒进口水果的商家不需要承担进口水果的运输、关税、质量检测等费用,却能以进口水果的名义销售,不仅打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获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还挤压了正规商家的生存空间。在此要提醒电商平台,要随时对售卖进口水果标签的商家审核资质、检查商品信息,不能让网络成为假冒商标得以流通的温床。
此外,市场监管部门也要严格核查进口水果的各种入境手续,发现不法商家及时处罚。而对于那些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的犯罪行为,司法部门也应加强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