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这样的误会,还有不少。比如,家长安排孩子晚上做作业时给孩子发消息 " 晚上做 ",也被系统提示 " 可能含有不适宜内容 "。还有家长表示," 孩子问我咳嗽药一天喝几次,我说一天三次,然后系统就提示‘该消息可能含有不适宜内容’。"
面对前述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况,有网友调侃 " 小天才电话手表在违禁词方面是有自己的理解的,逼疯每一个爸妈 "、" 留给小天才的词不多了 "。而这些现象背后,暴露出的正是儿童手表在监管审核与用户体验上的亟待改进之处。
有分析人士告诉雷达财经,事实上,大多数家长给孩子买儿童手表的初衷是为了增强孩子的安全保障与促进亲子间的即时沟通。不过,科技的日新月异,却让这枚看似小巧的儿童手表所处的领域也掀起了激烈的竞争浪潮。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儿童手表这个设备的功能早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时间显示范畴,而是集成了双向通话、来电筛选、骚扰电话屏蔽、紧急 SOS 求助、高清摄像等多元化的功能。制造商们更是不遗余力,在产品的耐用性和实用性上不断创新,推出防水、耐摔、防刮擦及可拆卸等设计,以满足孩子们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
功能、性能愈发强大的同时,儿童手表被赋予的意义也开始变得更加丰富,逐渐演变为了集安全、通讯、社交、娱乐与学习于一体的智能设备。然而,伴随儿童手表的不断迭代和升级,围绕儿童手表而产生的各种隐患和乱象也开始显现。在此背景下,儿童手表如何确保孩子的隐私安全、防范不良内容的侵扰等内容,便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更让人感到担忧的是,在如今的校园里,儿童手表在部分场景下甚至成为了孩子们进入社交圈的 " 门票 ":没有手表的孩子可能会感到被排斥或孤立从而被边缘化,而拥有手表的孩子则更容易融入集体。
随着制造厂商的不断更新迭代,儿童手表的品牌、款式、功能等也成为了孩子们攀比的对象。一些孩子可能会因为拥有更高级、更炫酷的手表而受到同伴的羡慕和追捧,从而在社交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IDC 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3 年第三季度,儿童智能手表出货量 580 万台,同比增长 7.2%。IDC 还指出,儿童智能手表市场上人民币 400 至 600 元和 1000 至 1500 元价位段成为重点增长部分,也是厂商竞争的重要价位段。目前,不少品牌的儿童手表价格还有不断上探的趋势。
与此同时,儿童手表的社交系统独立性也引发了新的问题。由于部分品牌设置的系统壁垒,只有拥有同一品牌儿童手表的用户才能建立 " 朋友 " 关系。对于颇为看重能否加好友功能的孩子来说,这一设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家长对儿童手表品牌的选择。此外,家长与孩子在使用儿童手表时所产生的分歧,比如沉迷虚拟社交等问题,也容易激化亲子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