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尼 · 威廉姆斯和布奇 · 威尔莫尔今年 6 月飞赴太空时,他们未曾想过会在国际空间站度过圣诞节。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下简称 " 美国航天局 ")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展示了驻留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如何度过圣诞节。视频中,一棵小巧的圣诞树立在一旁,威廉姆斯穿着红毛衣,威尔莫尔头戴圣诞帽,与其他宇航员一起庆祝。
第三次太空之旅
2 名美国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的一张 " 生活照 ",威廉姆斯被指面容憔悴、身体消瘦。 图片来源:美国航天局
尽管外界对威廉姆斯和威尔莫尔驻留太空的时间跨度表示担忧,但多位专业人士认为,他们应该能够应对。
英国开放大学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学院高级研究员西蒙 · 巴伯指出,大多数国际空间站任务持续 6 个月,少数持续一整年。因此,他们俩的太空停留时间应该不成问题。
" 我相信,他们已经因为会错过圣诞节回家与家人团聚而感到失望了,但这只是长期任务中再延长两个月,我相信,如果你问他们,他们一定会告诉你,国际空间站是他们最喜欢待的地方。" 巴伯说。
哈德菲尔德持类似看法:他们此前都曾长时间飞行过,国际空间站内有运动设备,威廉姆斯还曾在太空中跑马拉松,身体能够得到锻炼;此前也有人在太空中生活 14 个月甚至更久。
威廉姆斯和威尔莫尔并非唯一意外滞留太空数月的美国宇航员。2022 年 9 月,美国宇航员弗兰克 · 卢比奥原计划在国际空间站停留约 180 天,但由于所乘飞船发生冷却剂泄漏,他在太空最终停留超过一年,长达 371 天。在空间站连续停留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由俄罗斯宇航员瓦列里 · 波利亚科夫保持。他 1994 年 1 月至 1995 年 3 月连续驻站 437 天。
" 他们待的时间跨度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目前来看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哈德菲尔德说:" 几年前,我曾是国际空间站的指挥官。国际空间站同时进行着约 200 项实验,因此人手和时间永远不够用。在我看来,有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这样经验丰富的宇航员一起工作,是件好事。"
" 如果这是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第一次执行飞行任务,或者涉及的是平民宇航员,情况可能会更具挑战性。" 美国莱斯大学应用运动体育部主任约翰 · 德威特告诉新京报记者,两人都是经验丰富的宇航员,尽管离开地球和家人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但他俩能够应对长期任务的挑战,他们的家人也对这种任务带来的长期缺席有所准备。
在 9 月的远程新闻发布会上,威廉姆斯和威尔莫尔分享了他们秋冬要错过的一些事,威廉姆斯原想能看看美国新英格兰秋天红黄交织的苹果采摘季的样子,威尔莫尔则要错过小女儿高中四年级的大部分课程以及大女儿大学二年级的大部分课程。但是,两人都展现了乐观的态度,威廉姆斯表示," 会想念家人,但地球上有许多人给我们发信息,这让你感觉和每个人都很亲近 "。威尔莫尔则表示,90% 的训练都是为了 " 应对意外情况 "。尽管返航日期一再推迟,他们的家人表示理解。威廉姆斯的丈夫迈克尔,一名美国联邦警察,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国际空间站是妻子的 " 快乐空间 ",而威尔莫尔的妻子迪安娜则在接受田纳西州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 顺其自然。"
不过,多位人士也表示,长期在太空中生活,很可能会对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在进入莱斯大学任职之前,德威特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工作了 20 年,担任宇航员健康与表现高级生物力学家和运动设备项目的科学家。他指出:" 在身体方面,宇航员很可能会受到长期太空飞行的常见影响,如骨骼和肌肉损失或神经前庭紊乱;在心理上,延迟可能会造成一些失望和压力。"
但德威特认为,国际空间站的锻炼设备,美国宇航局提供的心理健康支持和量身定制的调理计划,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任务延期带来的影响。对国际空间站环境的熟悉,进一步为他们带来一种稳定感。作为太空探索者,他们也保持着长期飞行任务中典型的日常作息。在 9 月远程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们讨论了各自的日常生活,包括威尔莫尔早上 4:30 起床,威廉姆斯早上 6:30 起床,每天进行至少两小时的锻炼,以对抗太空生活导致的骨密度下降。
在哈德菲尔德看来,相比地球,国际空间站距离太阳更近,威廉姆斯和威尔莫尔难免会受到辐射的影响,就像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一样。不过,他们将来是会回到地球的,不会一直生活在辐射的环境下。
外界还关心的事情是,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两人出差 8 天的物资储备如何撑到此次任务结束。德威特给出的解释是,通过不载人飞船定期为国际空间站进行补给,提供食物、设备和其他必需品,确保他们拥有长期逗留所需的一切。据报道,国际空间站 11 月已接收了两次补给,并储备了机组人员所需的一切物资,包括食物、水、衣服、氧气和节日物品等,这也是为何他们俩能在太空戴着圣诞帽过圣诞节。
尽管威廉姆斯和威尔莫尔仍面临着驻留太空的未知和挑战,但许多网友已在社交平台留言,希望他们平安回家。" 哈德菲尔德说," 我真的很期待威廉姆斯和威尔莫尔安全归来 "。
新京报记者 朱月红
编辑 胡杰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