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辑·当你老了|在一座超大城市,什么样的“日托班”更受老人欢迎_综合维修_维修服务_长江号
空调维修热线400-716-5055

年终特辑·当你老了|在一座超大城市,什么样的“日托班”更受老人欢迎

更新时间:2025-05-17 14:05发布时间:2个月前人气:0

【编者按】2025年就在眼前,甲辰龙年也进入最后一个月。每逢此时,我们总是对未来充满想象,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又长一岁的现实。其实,衰老并不可怕,每个人终将老去。如何守护好“夕阳红”,才是需要持续思考的课题。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1.1%。作为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上海已在“大城养老”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有了更多探索和实践。当你老了,如何有所依、有所乐、又有所为?年终岁末,我们推出一组特别策划,本篇关注“家门口养老”——日间照护中心。周寰 设计认知症老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完成拼图。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鞠文韬 图

石二街道日间照护中心内,认知症老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完成拼图。石门二路街道日间照护中心里,装饰带有怀旧复古风味。石门二路街道服务办主任吴林华表示,目前静安区开展的五床联动机制,也让养老床位的紧张问题得到纾解。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之间形成服务转接、资源共享,一旦老人身体情况变严重、不再适合在日间照护中心生活,很快就可以转接到更适合的照护机构。华新镇日间照料中心,老人在打牌休闲。运营方上海仁泽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女士向记者介绍道,华新镇日间照料中心相对偏社交、轻照护,所有休闲娱乐项目不收费,主要服务周边小区华腾苑的活力老人。华新镇日间照料中心里打乒乓球的老人。下午3时33分,老人结伴走回附近的华腾苑小区。香溢片区的综合为老中心里,老人正在做纸巾盒手工。香溢社区日间照护中心的沙发座。“临汾社区和孝临里汇”综合为老中心三楼,日托床位处于空置状态。“临汾社区和孝临里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楼,老人们在使用运动康复设备。

“目前看,上海老人的养老理念还在调整,但我们相信过十年之后,老年人对养老消费的观念或许会更加开放,未来可能会一床难求。”季跃琴表示,“我们针对老人也做了很多需求调研,发现老人其实需求很多样。下一步我们准备做康养智能化,帮助老人在家里安装智能化的报警设备,实现实时监测报警,如果老人在家摔跤,我们能够以院内院外联动的方式提供帮助。”

如何把握老人的真实需要?

日间照护中心如何做出差异与梯度,有效惠及老年人?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章晓懿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过去我们在社区调研时也感受到,偏向一般性日常看护的日间照护机构不一定能吸引老年人,这还是因为没有把握住老人的真实需要,定位不够准确。而做得较好、更受欢迎的都是专业性程度较高的日间照护机构,这也恰恰证明了老人对日托形式确实有需求。”

章晓懿分析称,由于老年人的失能、失智往往是渐进性的、慢慢加重的过程。因此日间照护可以主要面对这一阶段的老人,与24小时长者照护之家服务完全“双失”老人的定位进行区分。“日间照护中心更应当着重面向处于过渡阶段,刚刚步入轻度失能或中度失能阶段的老年人。让他们白天来接受简单的康复理疗,晚上依然可以回到家中。理论上如果日间照护中心能够提供有效照护,老年人走向完全失能的时间就能拉长,真正走进机构养老的时点会推迟,这会让老年人和家庭真正感到受益,日托也便有了吸引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海的部分街道正在积极推动日常看护型机构向专业照护型机构转型。宜川路街道服务办工作人员高鹏飞向记者表示,以宜川路街道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例,该中心即将在2025年迎来整体翻修,“当前由于空间和设施有限,能自理的活力老人和半自理老人,来到日间照料中心只会把这儿当作老年活动室,主要由照护人员组织老人喝喝茶、做小手工、益脑活动等,提供不了比综合为老中心更强的社交感,同时也难提供非常专业化、精细化的护理服务。”

“为老服务工作需要一直处于进化之中。”高鹏飞表示:“现在,宜川路街道整个辖区内80岁老人已占总人口的5.9%,占所有老龄人口的将近16%-17%。随着80岁以上的老人变多,失智失能、有护理等特殊需求的老人数量将不断增加,这一部分老人可能就成为日间照护中心翻新之后继续服务的重点对象,提供的日间照护也会是真正的专业托养、更有针对性的照护服务。”

服务分层和观念转变

宜川路街道提高专业护理能力的举措,也与上海鼓励的日照机构升级方向一致。2021年12月发布的《上海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管理办法》提出,中心城区和城镇化地区应当结合辖区内老年人口需求情况,重点发展专业照护型机构,原则上每个街镇至少设置1处;支持日常看护型机构发展为专业照护型机构。

“日间照护中心在上海已经发展了将近20年,过去一段时间,主要实现了日托建设从无到有,解决了布点的问题,硬件设施也达到了较高水准。但现在已经完成了数量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落脚点更应当是思考怎样让日间照护真正做实。不仅仅停留于存有,而要思考如何增强专业的服务能力、提高惠及率。”章晓懿表示,未来让日间照护中心符合所在区域的老人与家庭的需要,将是重中之重。

“因为不同社区的老年人群体需求可能都有差别。街道和社区通过调研可以梳理不同区域老人的需求如何,同时也要考虑到日间照护中心场地和托位有限,所有需求中最优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此来进行精确的服务优化。”章晓懿说。

此外,公众养老观念也有诸多待转变的空间。章晓懿分析道,养老服务本身是“准公共”事业,既有公共服务中基本需求的成分,也有超过基本需求的成分。

“由政府、市场、社会协同配合,将是大势所趋。政府的职能是有限度的,只能将公共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某种意义上是先解决托底的部分,尤其是为困难老人和困难家庭实现基本保障。但老人的需要有差别、有层次。超过基本需求的部分,就需要通过市场来解决。”章晓懿认为,应当通过制度设计或者宣传来引导社会公众理解哪些是政府可提供的基本服务,哪些是个体和家庭有责任承担的部分,另有哪些可由社会力量加入;也要引导公众理解责任分担、责权对等,养成更先进的养老观念和消费习惯,特别是观念的转变,需要一步一步进行。

她进一步表示,随着养老市场化的逐步发展,也要注意避免养老服务聚集于高低两端,防止过度精品化的高端服务和过度简易的低端服务泛滥,而中间端市场不足。真正理想的养老服务供给状态,应当是政府保基本,也有市场化的高端服务,还有各种个性化、差异化的中端服务,进而形成服务的分层和梯度,让老人与家庭获得更多的选择。

400-716-5055
  • 长江号

    n扫码访问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