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提议禁止16岁以下儿童使用社交媒体的法案,一石激起千层浪。
尽管法案得到了77%的澳大利亚民众支持,其推进过程却充满争议。草案仅经历了3小时听证会和24小时行业意见征集,便以“闪电速度”通过。这种“速决”的立法模式,引发对其科学性与可行性的质疑。反对者指出,简单粗暴的禁令难以解决深层次问题。正如一位技术专家所言:“你可以禁掉孩子的账号,但不能禁掉他们的好奇心。” 同时,美国还致力于推动平台的自律和透明化。例如,一些州政府与社交媒体公司合作,要求提高算法透明度和对内容风险进行定期评估。Instagram就推出了“Take a Break”(休息一下)功能,提醒青少年定期休息,帮助他们更健康地使用社交媒体。这种方式试图在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尊重其数字权利之间找到平衡。 类似的理念在谷歌的YouTube Kids中也有实践。平台根据年龄层设计了内容筛选机制:6岁以下儿童更多看到教育内容,10岁以上则可接触更广泛的主题。澳大利亚若能借鉴这一模式,推动社交媒体平台提供分龄化体验,将在保护与自由之间找到更优解,而不是直接封杀。 平台责任与内容分级 教育:从防守到主动出击 “与其隔离,不如引导”。真正有效的保护,在于赋予儿童对抗网络风险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隔绝屏蔽。芬兰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的典范。作为全球教育改革的标杆,芬兰的网络素养课程已全面融入基础教育体系。这些课程不仅教授技术技能,还涵盖数字社会的伦理与责任。例如,小学生学习如何识别虚假信息,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技巧;中学生则深入探讨算法偏见、隐私保护与网络伦理。这种“从内到外”的策略,不仅能减少网络伤害,还能让青少年在数字社会中更游刃有余。 相比禁止,澳大利亚完全可以将资源投入到教育中,让儿童成为“更聪明的用户”而不是“被动的屏蔽对象”。试想,如果14岁的阿利克斯能够识别骗局,结果或许会完全不同。禁令可以挡住风险的浪潮,但只有教育才能让孩子学会驾驭数字海洋的风帆。 家庭角色:最后的防线 无论政策设计多么精细,家庭始终是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监管链条中的最后一环。2022年日本的一项调查表明,家庭干预的强度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关联。在日本,许多家庭采用了一种名为“亲子协约”的方式,主动干预孩子的社交媒体使用。协约明确规定上网的时间、使用的目的,同时通过家庭会议讨论网络问题和社交媒体的利弊。这种模式不仅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指南,还通过开放的对话,增进了亲子间的沟通与信任。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让孩子在规范中成长,逐渐培养自律意识和对数字世界的责任感。 澳大利亚完全可以借鉴这一经验,鼓励家庭在政策和技术之外,成为有效的补充力量。例如,通过推广家庭协议模板或引入亲子教育项目,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网络需求和挑战。家庭的角色,不仅是监督者,更是孩子数字成长的同行者和支持者。 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折射出社会对保护的渴望,但封堵只是权宜之计。技术像水一样,无孔不入。澳大利亚的提议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我们是选择直接切断儿童与数字世界的联系,还是帮助他们更安全地穿越这个复杂的领域? 法国哲学家福柯曾说:“权力的本质,不在于压制,而在于引导”。孩子的未来,注定要与科技共舞。禁令之外,我们是否有更智慧的选择? (作者胡逸为大数据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