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诗人戈麦的《戈麦全集》由漓江出版社出版。12月8日,“精神是否定之物——戈麦和他的时代”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办。西渡、张桃洲、敬文东西渡李蓉臧棣张伟栋周瓒
学者、诗人们在不同视角下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观点和有价值的问题。姜涛问道,戈麦写作时间并不长,为何会有如此炫目的语言能量?他认为,戈麦的否定性其实指向一种强烈的肯定,“否定是一种强悍的生命意识的肯定表达,虚无并不是价值的相对,而是价值的捍卫与坚持”。周瓒与孙晓娅关注到戈麦的元素诗,周瓒认为戈麦的写作轨迹并非是从元素诗到幻象诗的转换,她建议从视觉性的图形角度切入戈麦的诗歌,并对“风”和“金”元素在戈麦诗中的构造作用做了分析。而亚思明则强调了戈麦元素诗中的“水”元素,并谈及戈麦的浓缩诗学。葛胜君从“高傲与单纯之间”的角度,分析了戈麦“地火”式的内敛与沉静、自闭与偏执所带来的语言张力。蒋浩则指出戈麦的农村出身对其精神气质和诗歌取向的影响,强烈的进取心和现实的严酷限制造成了“农村诗人”的精神焦虑,“躺平文化”的缺位进一步把诗人的写作与生命引向了绝境,这一绝境成为戈麦诗歌展开的背景,也是其否定性的根源。蒋浩认为,“躺平”或许是解决诗歌绝对精神所引发危机的一种可能。杜绿绿梳理了戈麦的小说写作脉络,认为戈麦具有一个杰出小说家的潜质,并提出戈麦的小说《废园》与《游戏》可能存在内在的关联。颜炼军从宇宙诗学的角度做了文本细读,探讨戈麦对宇宙意象的处理;万冲则从潜意识和元语言写作角度来把握戈麦写作的语言特征。
西渡追忆了与戈麦的友谊和《戈麦全集》的编纂过程,并向为《戈麦全集》出版而做出贡献的陌生人、读者表示感谢。他说,戈麦去世的时候几乎没有发表过作品,他的遗作确实是一个孤儿,但这个孤儿随着《戈麦全集》的出版已经长大,可以自己去面对时间,面对历史了。
研讨会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清华大学中文系、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诗人近五十位代表与会,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部分研究生、本科生旁听了会议。研讨会分为四场,上、下午各两场,分别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桃洲、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洁宇、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冷霜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