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9)在社交平台上火了。在搜索框搜索“COP29”,相关帖子非常多,有的检索更是达到了百万的热度。平台上,既有对气候大会相关议题的硬核科普,也有各类丰富多彩的发散话题,相关话题的评论也很热烈。联合国气候大会参与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 图源:carbonbrief苌楚为妇女培训手机摄影。 受访者 供图
除这类渠道外,也有一些关注气候变化的留学教育机构将其打造成为学生开拓视野、提升简历的机会,付一部分费用即可参与联合国大会发言、与业内专家共进午餐等项目。这种机构发起者可能曾经/本身就在气候领域工作,因此能够有不少业内资源,对他们来说获得联合国的入场券并不是难事。
不过,他也向采访者感叹,在会场上看到很多来自欧美、拉美、非洲的青年人,但是来自东亚的年轻人身影实在是太少了。会场中除了谈判外,还有边会与非正式交流活动。 受访者 供图
会场中流着泪吟唱的毛利女性,她带着她的小女儿参加了COP。 图源:地球的周末
真正重要的也许不是那张入场券 在中文的信息世界里,这样关注谈判技术细节的内容仍然显得较为缺乏。碎米住的青旅。 受访者 供图碎米与他的巴库室友们合影。 受访者 供图 在调研中,6成以上的受访青年认为,他们仍然希望更多地关注COP。苌楚表达了对未来参与COP的期待:她希望看到更多根植于在地的创新性尝试,在深度交流中借鉴彼此的行动经验,甚至与世界各地的青年建立更为长久的友谊与行动的联结。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中国本土青年行动者们也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者系上海浦东益科循环科技推广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