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巴黎圣母院历经5年维修重新开放,郎朗受邀在巴黎圣母院内举行的音乐会上演奏。12月10日,刚回到上海的第二天,他就来到了在张园举行的“2024澎湃城市更新大会”,与著名作家苏童跨界对谈,以文学和音乐为切入点,畅谈城市文化和城市更新。2024澎湃城市更新大会在张园举行在为庆贺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而举办的音乐会上,郎朗带来演奏苏童郎朗跨界谈“新”
苏童生活于南京,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苏童把南京比做乐器中的二胡,中国风格浓郁又带着一丝凄婉,“如果把一个城市比喻成乐器,没有比钢琴更适合上海的。北京很像铜管乐器或者是圆号,我觉得那是北京的音色。我的故乡苏州是笛子,广州那种嘈杂的城市气息则让人想到琵琶。”
近年来南京引入文学力量激发城市活力,在全城规划了10条文学之都小路。而苏童有自己的“文学小径”,他推荐大家去南京中山陵步行,“在那里可以听见空间中有悲壮的二胡声回响,这是历史在那里交汇,每一段不同的历史汇聚在一起成为邻居。”
“看得见”的建筑,“看不见”的文化
全球化的浪潮让世界趋同,在过去40余年,中国经历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城市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城市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和文化,成了值得探讨的话题。
“我一直觉得不需要太刻意。”苏童认为,时间如何流逝有其自身规律,社会生活如何持续是由各个人、各个阶层自发完成的,“一方面我们经常在谈城市建设的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被刻意规划的生活是不太好的。”城市中,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和谐相处,构建出的城市文化,才是鲜活的、有特色的。
文化和城市一样在时间当中流变。对于一座城市,建筑的变化是“看得见”的,文化与人的思想肉眼不可见,却也深刻影响着城市、改变着城市。如今,网络时代碎片化消息盛行,普通人的生活被短视、短消息占据,严肃文学和古典音乐的生存空间是否被挤占?
“我们离经典作品产生的时代越来越远,新媒体时代古典音乐的传播确实面临挑战。”郎朗坦承。但他相信不论是西方古典音乐还是中国传统音乐,都依然有受众,“现在人们看的东西越来越短,似乎对长篇小说和交响乐是不利的,但反向思维,越是这样我们才越需要有深度的作品,让大家浮躁的心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