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全球卫生危机正愈演愈烈。
警惕无药可用风险
若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持续加强,可能会导致超级耐药菌的出现,届时将无药可用。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复杂。彭劼举例称,某些细菌在初始状态下对阿奇霉素敏感,该药便能有效抑制其生长或杀灭之。然而,细菌群体中亦存在对阿奇霉素不敏感或具有较低敏感性的变异体。当阿奇霉素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时,该药会对这些原本敏感的细菌施加选择压力,促使这些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获取耐药基因等方式,发展出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
" 更为关键的是,耐药基因在细菌之间具有很高的传播性,特别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等机制。这意味着,一旦某些细菌获得了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它们就能够将这一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包括支原体等其他类型的微生物。原本对阿奇霉素敏感的微生物也逐渐变得耐药,敏感性显著降低或完全丧失。" 彭劼进一步指出。
为了应对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问题,加强公众认知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球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各项推动公众认知完善的行动也在逐步展开。
自 2012 年起,中国便对抗生素的使用实施了严格管理,推出了 " 限抗令 ",并设立了督导组进行检查。这些措施使得抗生素使用强度相较于过去已有所改善,尤其在大型医院中,抗生素的使用更为规范。
此后,我国数次更新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药监局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发布的《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 — 2025 年)》,应对 " 细菌耐药 " 的范围已被扩大至 " 微生物耐药 "。
在全球范围内,也有相关计划正在实施。从 2015 年至今,世界卫生组织已连续 10 年发起提高抗菌药物认识的全球行动计划。
今年的 "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 " 时间为 2024 年 11 月 18 日至 24 日,活动主题是 " 教育倡导立即行动 ",旨在提高公众对抗微生物药物的认识和了解,立即行动起来,促进合理使用,共同应对微生物耐药性的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要保持抗微生物药物的有效性,必须正确使用:服用抗生素、抗病毒药、抗真菌药和抗寄生虫药等抗微生物药物时,务必向医务工作者寻求建议;只可在有处方的情况下服用此类药物;即使病情好转,也要继续遵循关于剂量和持续时间的指导。
专家也指出,临床医生需要参加相关培训并不断学习,各级医院则应建立完善的抗生素使用管理体系。
李侗曾表示,未来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不仅限于院内自评,还需医院间交叉检查或由行政卫生管理部门组织督导。此外,网购平台易于获取抗生素,成为管理上的空白。相比医院内处方需经审查,网络购买抗生素的便捷性过高,还需加强监管。
除了完善认知外,开发出能够对耐药菌有效的新型抗生素势在必行。
然而,新药研发是一个缓慢且漫长的过程,问题更在于细菌耐药性的变异速度远超过新药研发的速度。
在彭劼看来,在现阶段更重要的是规范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遏制耐药,为新药研发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